??? 一本回憶錄,一座兒童和少年時代奧爾罕·帕慕克眼中的伊斯坦布爾。在此之前,還沒有任何一位作家如此深情地回憶過一座城市,把記憶和生命編織成如此動人的獨唱,并且“在尋覓他出生城市的憂郁靈魂時發(fā)現(xiàn)了文明之間沖突和交錯的新象征?!?/DIV>
??? 快樂的城市都一樣,憂傷的城市卻各有不同。卡夫卡的布拉格,有保羅·德爾沃油畫的夢幻和恍惚;本雅明的柏林,透漏著玄學的神秘;博爾赫斯的布宜諾斯艾利斯,則滿是奇跡。奧爾罕·帕慕克的伊斯坦布爾呢?它被從博斯普魯斯海峽上吹來的浩浩蕩蕩的“呼愁”給籠罩著。
??? “呼愁”是土耳其語“憂傷”的音譯,代表了奧爾罕·帕慕克對于伊斯坦布爾的全部情感體驗的基礎。它沒有疼痛,也沒有眼淚,只有全體伊斯坦布爾人共同匯聚的一種淡淡愁緒。奧爾罕·帕慕克生于1952年,那時候二戰(zhàn)已經(jīng)結束,奧斯曼土爾其帝國逝去在歷史的迷霧中,一個世俗化的土爾其正在努力向歐洲國家靠攏?!皧W斯曼帝國瓦解后,時間幾乎遺忘了伊斯坦布爾的存在。我出生的城市在她兩千年的歷史中從不曾如此貧窮、破敗、孤立。她對我而言一直是一個廢墟之城,充滿帝國斜陽的憂傷?!币了固共紶栐谝泽@人的速度遺忘過去的一切,那些美麗的宮殿,秘密的僧侶,古老的別墅,以及在過往數(shù)世紀里被藝術家在細密畫上一再表現(xiàn)的華麗和寧靜。
??? 昔日的容光早已遠去,伊斯坦布爾人一出生就選擇驕傲而樂觀地接受生命中的辛酸和失落,這是“無人能夠或愿意逃離的同一種悲傷,最終拯救我們靈魂并賦予深度的某種疼痛”。為了細致描繪“呼愁”,作者不厭其煩地描述關于伊斯坦布爾的點滴,“我努力把握住那些包含著市民階級在大都市所獲得的經(jīng)驗畫面,這些畫面與過往數(shù)百年來對鄉(xiāng)村童年田園風情的回憶不同,它尚未固定章法,但或許能夠預先塑造未來的歷史經(jīng)驗?!狈睆偷墓P觸來回描摩,大量黑白圖片和長達數(shù)頁的意象穿疊其中,拼貼出整個伊斯坦布爾的世俗生活畫卷。令人驚嘆的是,在這種對于往昔美好時光的追憶中,我們清晰地看到了土爾其社會歷史和現(xiàn)實、傳統(tǒng)和現(xiàn)代之間的巨大裂痕,還有被從傳說、圖片、游記里拯救出來的伊斯坦布爾。作者并沒有對這種裂變做任何批判,而是用他的“呼愁”表達了無數(shù)伊斯坦布爾人共同的感傷,使得整部作品充滿了深沉動人的力量。
??? 經(jīng)歷巨變與動蕩,伊斯坦布爾與她的人民在“呼愁”的洗禮中越顯堅韌。奧爾罕·帕慕克筆下的城市在現(xiàn)代化的潮流中日新月異,經(jīng)濟繁榮、文化薈萃。歐洲最繁華的國際大都市之一,傳統(tǒng)文化與現(xiàn)代化在這里并行發(fā)展,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和平共處。老城區(qū)穆斯林的聚居區(qū),各個清真寺的塔臺上在禱告時間依然會傳出厚重的誦經(jīng)聲……伊斯坦布爾再不見曾經(jīng)的斷碑殘垣,博斯普魯斯海峽上吹來的海風,散盡“呼愁”,重新鼓奏生機。
(華都股份 龔群濤)